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事件 天气事件
江西遭受的最严重大旱_江西旱情严重
tamoadmin 2024-11-01 人已围观
简介1.中国的干旱历史 ?2.鄱阳湖消失了吗3.中国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是哪?其实鄱阳湖给我的印象就是一片汪洋生机勃勃,在小学的时候就有学过这篇课文,也得知了他的活水面积没有之前那么大了,但依然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但随着今年入夏以来高温,持续的作用之下,使得博阳湖的湖水面积两个月内缩小了3/4,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也是导致周边的居民农作物严重的枯死,农民的损失,那可是不计其数的。那么问题来了,此种
1.中国的干旱历史 ?
2.鄱阳湖消失了吗
3.中国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是哪?
其实鄱阳湖给我的印象就是一片汪洋生机勃勃,在小学的时候就有学过这篇课文,也得知了他的活水面积没有之前那么大了,但依然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但随着今年入夏以来高温,持续的作用之下,使得博阳湖的湖水面积两个月内缩小了3/4,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也是导致周边的居民农作物严重的枯死,农民的损失,那可是不计其数的。那么问题来了,此种现象会影响到生态环境吗?我们就来好好的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首先鄱阳湖就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并且一直以来都是生态保护区,对于这个水源的保护,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因为每年都会有很多的濒危物种前来这里繁衍生息,如果不保护起来的话,这些濒危物种或许就会全部灭绝,就连水中的大熊猫,长江江豚都栖息在鄱阳湖中。如鄱阳湖全部干涸,那么这些水生物将会不复存在,全部灭绝,所以对于生态的环境影响简直就是非常大的。
其实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影响让每一个人都很痛苦,湖水干涸那简直就是家常便饭的小事情,在全世界范围内当中很多的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严重的干旱。而干旱就会导致水急剧减少,不仅仅是对生态环境有影响,对我们人类的居民用水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但好在目前秋天已经到来全国各地,都开始在降水了,而降水之后居然造成了严重的洪水灾害,也是让我没有想到的,大旱之后必有大涝,看来是真的。
根据专家的一个研究,在未来每一年的夏天可能都会遭受如此恶劣的天气影响,不知道人类会不会适应这种环境呢,因为高温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缺水,那么容易居民的用电,也会被限制炎热的天气之下没有空调,可以吹的话,那将是多么难受的一件事情啊!
中国的干旱历史 ?
2010年
1月一一新疆发生严重雪灾
2月一一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西南省市百年一遇旱灾
2月25日一一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元谋县交界
5.1级地震
2月26日一一台湾花莲海域5.1级地震
2月26日一一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定日县
5.0级地震
3月4日一一台湾高雄县、屏东县交界
6.7级地震
3月6日一一河北省唐山市滦县、唐山市市辖区交界
4.2级地震
3月20日一一北方暴发大规模沙尘暴
4月9日一一河北唐山4.1级地震
4月10日一一四川富顺,自贡交界
5次3.9级地震
4月14日一一青海,玉树,7.1级地震.
4月20日一一漓江突发洪水,漓江游览航线今年再次全线封航
5月3日一一重庆
重庆垫江、梁平、涪陵、彭水等12个区县(自治县)遭受了大风、冰雹、暴雨灾害
5月一一开始湖北江西广东湖南贵州等南方多省遭遇严重的洪水灾害
7月19日一一
山东遭受暴风雨袭击
受灾人口45.8万人
7月21日一一至今
东北地区特别是松花江流域持续出现大到暴雨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8月7日夜22点左右,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
2011年4月——河北、河南、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大旱!全国以风雹为主,部分地区还遭受了干旱、洪涝、地震、低温雨雪冷冻、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森林火灾、病虫害等灾害,灾情较近年同期偏轻。全国大部温高雨少,多个省份发生出现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和沙尘天气,广东因风雹灾害导致18人死亡;四川、新疆等地中等地震相对活跃6月——
浙江
江西
湖北
湖南
重庆
安徽
等南方十省发生的洪涝灾害
鄱阳湖消失了吗
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春,平阳旱,二麦枯死。(《元史·五行志》)
元大德元年(12年)六月,汴梁、南阳大旱,民鬻子女。(《元史·五行志》)
元大德十年(1306年)五月,京畿旱。安西春夏大旱,二麦枯死。(《元史·五行志》)
元泰定元年(1324年)六月,景、清、沧、莫等州,临汾、泾川、灵台、寿春、等县旱。(《元史·五行志》)
元泰定三年(1326年)夏,燕南,河南州县十有四亢阳不雨。(《元史·五行志》)
元天历元年(1328年)八月,陕西大旱,人相食。(《元史·五行志》)
元天历二年(1329年)夏,真定、河间、大名、广平等四州四十一县旱。(《元史·五行志》)
元至顺元年(1330年)七月,肇州、兴州、东胜州及榆次、淦阳等十三县旱。(《元史·五行志》)
元元统元年(1333年)夏,绍兴旱,自四月不雨至于七月。淮东、淮西皆旱。(《元史·五行志》)
元元统二年(1334年)三月,湖广旱,自是月不雨至于八月。四月,河南旱,自是月不雨至于八月。(《元史·五行志》)
元至元二年(1336年)蕲州、黄州、浙东衢州、婺州、绍兴、江东信州、江西瑞州等路及陕西皆旱。(《元史·五行志》)
元至元六年(1340年)夏,广东南雄路旱,自二月不雨至于五月,种不入土。(《元史·五行志》)
元至正二年(1342年)彰德、大同二郡及冀宁平晋、榆次、徐沟县、汾州孝义县,忻州皆大旱,自春至秋不雨,人有相食者。(《元史·五行志》)
元至正四年(1344年),福州大旱,自三月不雨至于八月。兴化、邵武、镇江及湖南之桂阳皆旱。(《元史·五行志》)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蕲州、黄州大旱,人相食。浙东绍兴旱。台州自四月不雨至于七月。(《元史·五行志》)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蕲州、黄州及浙东庆元、衢州、婺州、江东饶州,江西龙兴、瑞州、建昌、吉安,广东南雄,湖南永州、桂阳皆大旱。(《元史·五行志》)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怀庆河内县、孟州,汴梁祥符县,福建泉州,湖南永州、宝庆,广西梧州皆大旱,祥符旱魃再见,泉州种不入土,人相食。(《元史·五行志》)?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春,蓟州旱。莒州、滨州、般阳淄川县、霍州、〖FJF〗讃〖FJJ〗州、凤翔岐山县春夏皆大旱。莒州家人自相食,岐山人相食。(《元史·五行志》)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通州旱。汾州介休县自四月至秋不雨。广西宾州大旱,自闰五月不雨至于八月。(《元史·五行志》)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河南洛阳、孟津、偃师三县大旱,人相食。(《元史·五行志》)
1644年(清顺治元年)八月,苍梧旱。(《清史稿·灾异志》)
1646年(清顺治三年),平乐、永安州大旱,二月至八月始雨;台州自三月不雨至于五月;绍兴府自四月至八月不雨;金华府属旱;东阳自四月至九月不雨;浦江旱;南昌各府自五月至十月不雨,大旱。秋,萍乡、万载大旱。(《清史稿·灾异志》)
1647年(清顺治四年)夏,通州旱。秋,开化、江山旱。(《清史稿·灾异志》)
1648年(清顺治五年)夏,饶平旱。(《清史稿·灾异志》)
1649年(清顺治六年),吉州自春徂夏旱。(《清史稿·灾异志》)
1650年(清顺治七年)夏,万泉旱。(《清史稿·灾异志》)
1651年(清顺治八年),甘泉、延长、安定自四月至九月不雨,崖州不雨,逾年三月乃雨。(《清史稿·灾异志》)
1652年(清顺治九年)春,铜陵、无为、庐江、芜湖、当涂旱。五月,上海亢旱。九月,武强旱。(《清史稿·灾异志》)
1653年(清顺治十年)夏,乐亭旱。秋,海宁、高邮旱。(《清史稿·灾异志》)
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四月,天台大旱。七月,襄垣、沁州旱。十一月,武强旱。(《清史稿·灾异志》)
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正月,顺德大旱。四月,金华属五州旱。五月,邹平旱,遂安自夏徂秋不雨。八月,昌乐、曲江、湖州、衢州、龙门、开化、江山大旱,禾尽枯。十月,揭阳、全椒旱。(《清史稿·灾异志》)
1656年(清顺治十三年)春,章丘、潞城、沁水旱。九月,揭阳大旱,深潭俱竭。(《清史稿·灾异志》)
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五月,箫县、太湖旱,湖井尽枯。八月,泾阳、商南旱。(《清史稿·灾异志》)
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八月,昌乐大旱。十一月,龙州旱,逾年四月乃雨。(《清史稿·灾异志》)
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五月,惠来、思州、玉屏、安南旱。(《清史稿·灾异志》)
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三水春旱不雨,至小满乃雨。秋,镇海、惠州、天台旱。(《清史稿·灾异志》)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宁波、东阳自春徂秋不雨,南笼府、海盐、寿昌、江阴、东阿、蒲州旱。八月,余姚、临安、严州、桐乡旱。(《清史稿·灾异志》)
1662年(清康熙元年)九月,昌黎旱。(《清史稿·灾异志》)
1663年(清康熙二年)二月,东莞、郓城旱,六月始雨。四月,江阴旱。五月,万载、黄州旱。六月,怀来旱。八月,保安、罗田、箫县旱。(《清史稿·灾异志》)
1664年(清康熙三年)春,交河、邢台、内丘、揭阳旱。夏,长山、平原、禹城、临道、武定、阜阳、邹县、费县、定陶、莘县、华阳、宁海旱。(《清史稿·灾异志》)
1665年(清康熙四年)春,朝城、城武、恩县、堂邑、夏津、莱州、东明、灵丘、武邑大旱;高密自三月至次年四月不雨,大旱。夏,登州府属大旱。七月,文水、平定、寿阳、孟县、代州、蒲县旱。八月,兖州府、济宁州旱。(《清史稿·灾异志》)
1666年(清康熙五年)二月,揭阳旱。三月,三水旱。五月,钟祥、大冶旱。六月,宁海、衡州旱。秋,宣平、松阳大旱,至次年四月始雨。(《清史稿·灾异志》)
1667年(清康熙六年)春,广州、惠州、海丰、惠来旱。四月,黄州府属旱。五月,应山、黄安、蕲水、罗田大旱,万载自夏徂秋不雨。(《清史稿·灾异志》)
1668年(清康熙七年)六月,黄安、罗田、怀安、西宁、龙门旱。七月,静海旱。(《清史稿·灾异志》)
1669年(清康熙八年)七月,静海旱。(《清史稿·灾异志》)
1670年(清康熙九年)春,开州、东明、蠡县、广平、任县、武清、大城、景州、庆云、灵丘、沙河、磁州、元城大旱无麦。夏,东阳、罗田旱。冬,枣阳、安陆、德安大旱。(《清史稿·灾异志》)
1671年(清康熙十年)春,霸州、公安、石首旱。四月,龙山、广济大旱;金华府属六县,自五月不雨至于九月;湖州大旱,自五月至九月不雨,溪水尽枯;桐城大旱,地赤千里。六月,嵊县、象山、宁海、天台、仙居、乌程、兰溪旱。七月,齐河、东明、邢台、广平、江浦、苏州、镇洋、任县、成安旱。八月,太湖、新城、唐山、西宁、怀安旱。九月,绍兴属八县大旱。
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春,芮城、解州旱。四月,福山旱。五月,
1671年(清康熙十年),直隶霸州、安肃等二十五州县,河南安阳、陕州等十二州县,江南凤阳等府属三十县,浙江杭州等九府属州县卫所,湖广荆州、江夏等十七州县,又偏沅、平江等十三县卫旱灾。(《清史稿·灾异志》)
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直隶南皮等十县,山东青城、泰安五十二州县,江南凤阳府、滁州所属十五州县旱灾。(《清史稿·灾异志》)
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山东邹平、淄川等二十三州县,河南封丘等十五州县,江南寿州等八十二州县,庐州等十三卫,江西南昌、宁州等五十六州县,南昌等十卫所,湖广江夏、安化等七十三州县,武昌等十卫旱灾。(《清史稿·灾异志》)
1693年(清康熙三十二年)陕西西安、凤翔等属旱。江南震泽等五县、浙江杭州等四县大旱,河水涸,禾尽槁。(《清史稿·灾异志》)
1721年(清康熙六十年)直隶开州、永年等二十二州县旱灾。怀柔自春不雨至五月,二麦无收。山东东平、历城、章丘等四十六州县及临清等三卫旱灾。庆远府大旱,自正月至七月大旱,田禾尽槁。桐庐自五月至七月不雨,禾尽枯。浙江杭州等四县大旱,河水涸,禾尽槁。(《清史稿·灾异志》)
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甘肃皋兰、和州等十五州县旱,被灾地十六万二千七百多亩。(《清史稿·灾异志》)
1856年(清咸丰六年)宜城、安陆自夏徂秋不雨,树木多枯死。五月,咸宁、桐乡、黄陂、钟祥、潜江大旱,河水涸。(《清史稿·灾异志》)
1865年(清同治四年)春,蕲水大旱荒,民有鬻子女者。(《清史稿·灾异志》)
1877年(光绪三年)山、陕大旱,人相食。(《清史稿·灾异志》)
中国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是哪?
鄱阳湖并没有消失,不过面积越来越小,枯水期越来越长
近年来,每到10月,受持续少雨和长江水位降低的共同影响,鄱阳湖就会迎来枯水期。湖水退去后,只留下一座座土墩和为数不多的池塘,丰水期水天一色的湖面变成了一条条“河沟”和茫茫“草原”。将近半年的枯水期,让湖周围村民的正常生活用水都成了问题。
江西省水利厅公布的数据,自2000年后,鄱阳湖已经连续多年出现旱情,2003年、2007年和2009年更是遭遇大旱。根据水文监测数据,鄱阳湖如今在丰水期水域面积最大可达4000平方公里以上,到冬季枯水期却能“瘦身”至几百平方公里。而从2003年到2007年,鄱阳湖进入枯水期的月份由以往的12月提前至10月,在个别枯水年份,最低水位来临日期提前了至少100天。
对于鄱阳湖10多年来屡屡“见底”,虽然其中有一些人为因素,如注入鄱阳湖区的5条河流中的河水被沿岸工农业生产大量占用,导致注入鄱阳湖水量减少、湖区大量挖沙导致湖面下切等,但总体上还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而导致的。鄱阳湖流域城市的发展对造成干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违法砂、某些巨型水利设施截流等人为因素更加剧了鄱阳湖枯水期的旱情。
光绪朝代是慈禧太后专权的时代。也是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年代。清末各种天灾频繁不断。周而复始,历史的规律不可抗拒。
在清代频繁的旱灾中,最大、最具毁灭性的一次,要数光绪初年的华北大旱灾。
这次大旱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大早旱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而且。饿殍载途,白骨盈野”,饿死的人竟达一千万以上!由于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
这场大旱灾是光绪元年(1875年)拉开序幕的。这一年,北方各省大部分地区先后呈现出乾旱的迹象,京师和直隶地区在仲春时节便显示了灾情。一直到冬天.仍然雨水稀少。与此同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都在这年秋后相继出现严重旱情。
光绪二年(1876年),旱情加重,受灾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以直隶、山东、河南为主要灾区,北至辽宁、西至陕甘、南达苏皖,形成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广袤旱区。
京师及直隶地区,因旱情加重,全省收成减半。旱灾引发蝗灾,从天津以北至?南各地,蝗虫遮天蔽日,把枯萎的残存庄稼吞食精光。到夏秋之间,又因阴雨连绵,大清河、滹沱河、潴龙河、南运河、漳河、卫河同时泛滥,致使遭受了旱、蝗之灾的土地又被水淹。这一年,直隶省遭受水、旱、风、雹的地区达63个州县。
河南省的灾情和直隶相近。从春到夏,旱情日重。尤其是黄河以北的彰德、怀庆、卫辉三府,早倩更为严峻。入夏以后,旱情稍有缓解,但彰德、卫辉和光州等地又遭水灾,田地被淹。不过,就全省情况而言.仍以旱为主。全省农业歉收,减产一半左右。因此,“乏食贫民,所在多有”,仅开封一地,靠赈灾粥厂就食的灾民即达7万余人。
这一年,山东省全年皆旱。除章丘等小部地区有一段时间略遭水灾外,绝大部分地区均遭旱灾,全省收成不到三分。《山东通志》称该年全省“大旱.民饥”。据《申报》载,、由于旱灾,山东各地灾民纷纷逃荒、闹荒或祈雨。但祈雨无济于事.各处“饥黎鬻妻卖子流离死亡者多,其苦不堪言状”(1876年12月11日 《申报》)。
旱魃向南为虐,祸及苏北和皖北。苏北各地这一年开春到年底,一直末下透雨,海州(今连云港)、棉田等地大片大片的农田减产或绝牧。旱灾引发了蝗灾,禾苗被吞噬一空。旱蝗交迫之下,灾民“逃亡饿死者不计其数”。一些灾民甚至“饥则掠人食”,致使‘旅行者往往失踪,相戒裹足”。苏北的社会秧序,因严酷的旱灾而变得动荡不安。为了活命.饥民纷纷渡江南下,由苏南的地方官员和土绅在苏、松、太以及江阴、镇江、扬州等地收容的流民达九万余人。
皖北的旱情与苏北相似。入夏之后,持续乾旱;许多地方连禾苗也末能栽插:后虽下过一些雨,但“又复连日烈日。”,连补种的庄核也大多枯死;当年全省收成减半。有的地方颗粒无收。于是,成群结队的饥民.汇成了四出逃荒的人流。
这一年,北方的陕西、山西、辽宁等省.也遭受到旱灾的威胁。陕西全年乾旱,夏秋歉收,冬春多数地方种不下去。山西因旱灾严重,秋禾收成歉薄.介休、平遥等县几乎颗粒无收。奉天的义州(今辽宁义县),因大旱无雨,饥户多达十万,广大农民在饥饿中痛苦地挣扎著。
经过近两年的大旱之后,华北大部分地区的灾情在丁丑年(1877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尤其是山西省.旱荒空前;山西巡抚曾国荃在奏议中说灾区“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奇灾,古所未见”(《曾忠襄公奏议》卷8)。毁灭性的旱灾,使山西农村长时间大面积的减产与绝收。连续两年的饥荒,使农户蓄藏一空将愈来愈多的灾民推向死亡的边缘。饥饿难当的灾民为了“苟廷一息之残喘。,或“取小石子磨粉,和面为食”或“掘现音白泥以充饥”,结果“不数日间,泥性发胀,腹破肠摧,同归于尽。。(1877年6月30日《申报》)。
随著旱情的发展,可食之物的罄尽,“人食人”的惨剧发生了。大旱的第三年(1877年)冬天,重灾区山西,到处都有人食人现象。吃人肉、卖人肉者,比比皆是。有活人吃死人肉的,还有将老人或孩子活杀吃的……无情旱魔,把灾区变成了人间地狱!
河南的灾情,与山西相似。经过连续两年的大早,富饶的中州平原,已化为千里赤地。当年的《申报》刊登消息,说河南全省“歉收者50余州县,全荒者28州县”。但是,奉旨帮办河南赈务的刑部左侍郎袁保恒抵豫则宣布:全省报灾者八十七个州县,饥民五六百万。
旱灾的阴影,同时还笼罩著陕西全省。同州府员的大荔、朝邑、邰阳(今合田)、澄城、韩城、白水及附近各县,灾情。极重极惨”。走投无路的饥民铤而走险,聚众枪粮,有的甚至“拦路纠抢,私立大纛,上书‘王法难犯,饥饿难当’八字”(1877年10月3日《申报》)。
甘肃东部、四川北部,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南江县志》对川北的旱灾有翔实的记载:“丁丑岁,川之北亦旱,而巴(中)、南(江)、通(江)三州县尤甚……赤地数百里,禾苗焚稿,颗粒乏登,米价腾涌,日甚一日,而贫民遂有乏食之惨矣:蔬糠既竭,继以草木,面麻根、蕨根、棕梧、批把诸树皮掘剥殆尽……登高四望,比户萧条,炊烟断缕,鸡犬绝声。服鸠投环、堕岩赴涧轻视其身者日闻于野。父弃其于,兄弃其弟,夫弃其妻,号哭于路途…。是冬及次年春,或举家悄毙.成人相残食,馑(死部)殍不下数万。”
这一年,包括京师在内的直隶和鲁西北地区以及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依然有较严重的旱灾。以直隶县为例,仅河间一府就有二百余万灾民。灾荒之年,社会动荡,许多灾民为死里求生而铤而走险。在武强县,有灾民组成的“砍刀会”;霸州、通州等地方也多有灾民组织武装.进行抢粮斗争。
到1878年初,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持续乾旱。山西省自春至夏,旱情未得缓解;到6月间有过短暂的雨水期,之后又连续亢旱,一直延续到次年七月。不过从整个灾区来看,旱情开始减轻,陕西、山东、河南、直隶等省.旱情都趋于缓解。但是,经过连续三年的特大旱灾,老百姓对于天灾的承受能力已近乎极限,因旱灾带来的各种人间惨剧,并未因旱情的缓解而相应地减少,反而更多更严重了。在山西.越来越多的村庄和家庭毁灭于天灾之中。在河南,侥幸活下来的饥民大多奄奄一息,“既无可食之肉,又无割人之力”,一些气息犹存的灾民,倒地之后即为饿犬残食。在直隶河间府,一些壮年饥民“竟在领受赈济的动作中倒死在地上。”这一年的春夏之交,一场大面积瘟疫向灾区袭来。河南省几乎十人九病,陕西省“灾后继以疫疠,道馑(死 部)相望;山西省百姓因疫而死的达十之二三。
进入光绪五年(1879年),尽管山西省仍然大旱如故,但在东起直鲁、西迄陕甘的广阔土地上,毕竟已降下甘霖,乾涸的河床里重新荡漾起清波,龟裂的土地开始滋润,并重新泛起了绿意。旱灾.已进入尾声,苦难的岁月就要结束。可是,正当死里逃生的人们准备重建家园之时,一场新的灾难骤然而至,这就是7月1日发生在甘肃武都的震级达8级、烈度为11度的大地震。在地震中受到破坏或受到影响的地区,大部分在旱灾区域之内。
瘟疫和地震,把“丁戊奇荒’推向惨绝人寰的境地!据不完全统计,从1876年到1878年,仅山东、山西、直隶、河南、陕西等北方五省遭受旱灾的州县分别为222、402和331个.共955个。而整个灾区受到旱灾及饥荒严重影响的居民人数,估计在一亿六千万到二亿左右,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一半;直接死于饥荒和瘟疫的人数.在一干万人左右;从重灾区逃亡在外的灾民不少于二千万人(参见李文梅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
清代末年这场特大旱灾,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场大劫难!当年清朝官员提起这场旱灾,称其为有清一代“二百三十余年末见之惨凄,未闻之悲痛”,说这是。古所仅见的“大□奇灾”。今天回顾这场天灾,仍不免使人毛骨悚然。然而,我们并不满足于这场天灾的记叙,除了哀叹,更需要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