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资讯 天气资讯
未来一周的北京天气预报_北京未来一周天气预报来了昼夜温差高达15谨防秋燥了吗了
tamoadmin 2024-09-04 人已围观
简介1.农村俗语“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是什么意思?立秋了还会很热吗?2.武汉未来三天天气情况怎么样3.寒露的由来4.武汉未来三天天气怎么样?武汉市天气预报:10月26日白天:多云转阴天,偏东风转偏北风2到3级,10℃~22℃,中心城区11℃~22℃;10月26日晚到10月27日白天:阴天到多云,夜间局部有短时小雨,偏北风2到3级,14℃~22℃,中心城区14℃~22℃;10月27日晚到10月28日
1.农村俗语“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是什么意思?立秋了还会很热吗?
2.武汉未来三天天气情况怎么样
3.寒露的由来
4.武汉未来三天天气怎么样?
武汉市天气预报:
10月26日白天:多云转阴天,偏东风转偏北风2到3级,10℃~22℃,中心城区11℃~22℃;
10月26日晚到10月27日白天:阴天到多云,夜间局部有短时小雨,偏北风2到3级,14℃~22℃,中心城区14℃~22℃;
10月27日晚到10月28日白天:多云,偏北风2到3级,12℃~22℃,中心城区13℃~22℃。
关于天气提醒
根据市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今日我市可能会有小雨,但是不会改变天气晴朗的大趋势,未来一周依旧是晴天“唱主角”,偶尔会有小雨和阵雨的“串场”,这种天气也对缓解当前的秋燥有利,相当于给空气“补补水”。全省方面,具体来看,今日西部地区小雨持续,中东部地区多云转阴天,局部有短时小雨;明日小雨依旧在西部停留,中东部阴天到多云。由于受到雨水的影响,今明两日西部地区最高气温有所下降为17℃~21℃,东部为21℃~23℃。持续晴朗的天气,很多人都发现秋燥愈发明显,嘴唇干裂、皮肤起皮,建议多食用润燥的食物,多注意补水,让身体逐渐适应秋冬季节的天气变化。
农村俗语“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是什么意思?立秋了还会很热吗?
中国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所处位置划定的,属于阳历的范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360度,以春分时为0度,清明时为15度,以后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其日期在阳历中是基本固定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创,是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之一。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办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24节气由来。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 、夏至、冬至是季节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表示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现象;也反映气温下降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况和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是反应物侯特征和农作物生长情况。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1.立春
每年(2月3~5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头1个节气。立春的含义是进入春天。立春以后,严寒渐去,气温回升,雨量增多,真所谓春风至、甘雨降、万物生。但春季的气候学标准是5天候平均气温要达到10℃。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气候差异很大,因此,各地春季开始的时间很不一致,南早北迟,例如广州的春天始于2月,北京则始于4月,而江淮地区春天一般是3月中旬前后开始。
有关立春的天气谚语很多,如“立春晴、雨水匀”、“雷打立春节、惊蜇雨不歇”等等。
2.雨水
每年(2月18~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时为雨水节气。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雨水季节正值冬末春初,东风解冻,冰雪消融而为水,天气回暖,降水增多,雨水节气便由此而得名。
意味着气温回暖,从这以后,我国广大的地区将停止降雪,开始下雨,并且雨量开始逐渐增加。
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忽冷忽热,乍暖还寒,这样的气候条件,对已经萌发和返春生长的作物以及对人的身体健康危害很大,提醒百姓注意保健,防止一些易发病的流行。
3.惊蛰
每年(3月5~7日)前后, 当太阳到达黄经345°时为惊蜇节气,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惊蜇的意思是天气回暖,雨水增多,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蛰伏地下冬眠的动物渐渐苏醒,并开始出土活动起来。这时节,江淮地区的日平均气温一般会上升到5度以上,春耕大忙拉开序幕,提醒农民朋友抓紧有利天气时机,安排好田间农事。
开始雷鸣,气温、地温逐渐升高,土地已解冻,春耕开始,蛰伏地下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并出土活动。
另外,冷暖空气交替频繁,乍冷乍暖是惊蛰节气天气的特点,很容易引起感冒,提醒百姓不要急于减脱冬装,保证身体健康。
4.春分
每年(3月20~22日)前后, 当太阳到达黄经360°时为春分节气,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4个节气。常言道“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此时太阳光直射地球赤道,南北两半球所得到的太阳热量一样多,昼夜时间一样长,所不同的是北半球是春天,南半球是秋天。
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古时统称日夜分,即是昼夜相等的季节,这是春秋两季的中间。这天,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各地的白昼和黑夜一样长,也可理解为是90天春季的一半。
过了春分,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我们北半球所得到的太阳辐射逐渐增多,天气也就会一天天变暖。同时,白昼渐长,黑夜渐短。
5.清明
每年(4月4~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径15°时开始为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这节气开始的一日为清明节,气候温暖,春光明媚,草木萌发,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
旧时有踏青扫墓的习俗。《月令七十二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到了清明,黄河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平均气湿一般在10摄氏度以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改变了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农业生产上。多忙于春耕春种。江南农谚:“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6.谷雨
每年(4月19~21日)前后, 当太阳到达黄经30°时是谷雨节气,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6个节气。是“雨水生百谷”的意思。谷雨时节雨量明显增多,由于雨水的滋润,五谷得以生长。谷雨以后,天气转暖,气温很快回升,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江淮地区的日平均温度都在16度以上,霜、雪现象基本终止。“清明多栽树,谷雨要种田”,“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各地正值种豆、植棉、插秧、茶的大忙季节,抓住有利时机,合理安排好田间农活。
7.立夏
每年(5月5~7日)前后, 当太阳到达黄经45°时是立夏节气,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顾名思义,立夏是指夏季开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
这个节气过后,炎热的天气将要来临,气温显著长升高。农事活动已进入夏季繁忙季节了。 该时节气温、降水大幅增加,物候特征明显。
8.小满
每年(5月20~22日)前后, 当太阳到达黄经60°时是小满节气,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8个节气。小满的含意是指此时自然界的植物都比较丰满和茂盛了,麦类的籽粒逐渐饱满,但尚未达到最饱满的时候。
小满时节,江淮地区的平均气温一般都高于22℃,一派夏日景象。农事活动也即将进入大忙季节,夏收作物已经成熟,或接近成熟;春播作物生长旺盛;秋收作物播种在即。早稻要注意及时烤田,棉田要中耕松土,果园要进行浇灌,小麦要防御干热风。季节不等人,希望农民朋友科学安排生产。
9.芒种
每年(6月5~7日)前后, 当太阳到达黄经75°时是芒种节气,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芒”是指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并开始收割;“种”指谷黍作物的播种。对江淮地区而言,芒种时节,是农业生产最繁忙的季节,夏熟作物要收获,秋收作物要播种,春种作物要管理,真可谓“芒种芒种,样样都忙”。
芒是代表一些有茫的作物,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成熟(种是的意思)。或表明晚各、黍、稷等作物播种最忙的季节。
但芒种时节,往往又是江淮地区天气变化最为复杂的时候,常言道“春争日,夏争时”,就是提醒人们在这时更应注意天气变化,合理安排生产,不要让成熟的粮食受损失。
10.夏至
每年(6月21~22日)前后, 当太阳到达黄经90°时是夏至节气,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至,是极的意思,是日形长到终极的意思。夏至这天太阳的高度最长,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天气开始炎热;过了夏至日,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南移动,白天开始一天比一天缩短。南半球相反。
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开始,气候学上则以每5天的平均气温高于22℃的始日作为夏季开始。夏至后,北方气温高,光照足,雨水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长江中下游地区仍处在梅雨期,往往出现持续时间长、雨量大的降雨,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但有时遇到反常年份,夏至天气炎热,预示后期天气既旱且热。
11.小暑
每年(7月6~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05°时开始为小暑,小暑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是反映夏天暑热程度的节气。
暑是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时暑气上升,但还没有达到最热的时候。这时,暑气上升气候炎热,但还没热到极点。人们常说“热在三伏”,小暑时节,江淮地区虽尚未进入伏天,却已为时不远。提醒百姓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12.大暑
每年(7月22~24日)前后, 太阳到达黄经120°时开始为大暑,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大暑就是大热,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尤其是江淮地区,常常是骄阳似火,千里无云,风速小,湿度大,白天暑气蒸腾,夜晚闷热难寐,午后的最高温度常在35℃以上,提醒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
另外,这期间由于天气晴热,蒸发量大,易发生伏旱,造成庄稼缺水,对正在孕穗开花的中稻,要适时追肥,浅水勤灌,防止受旱,双季晚稻则应抓紧抢插。
13.立秋
每年(8月7~9日)前后, 太阳到达黄经135°时开始为立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的秋天开始了。但立秋时节,江淮一带的天气仍十分炎热。
根据候平均温度划分季节的标准,必须是5天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这样的标准,江淮地区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进入秋天。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日较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秋的含义,实际上是庄稼快成熟的意思。
14.处暑
每年(8月22~24日)前后, 太阳到达黄经150°时开始为处暑,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处”是去的意思。处暑即暑气至此而止,也就是到了处暑,炎热的夏季就要过去,气温开始逐渐下降,雨量渐少。
但这只是一般规律,在江淮地区,各年的差异很大,有的年份,处暑期间天气的炎热程度比夏日更甚,如1959年1967年,处暑日前后的最高温度达39~41℃,出现了俗称的“秋老虎”天气,正因为如此,江淮一带地区有将处暑解释为“处在暑日之中”的。故提醒百姓此时既要注意防暑,同时还要注意此时昼夜温差也逐步增大,早晚须适时添加衣被。另外,处暑前后,正是秋种大忙季节,适时安排好田间农事。
15.白露
每年(9月7~9日)前后, 太阳到达黄经165°时开始为白露。白露是24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意为气温渐凉,清晨草木上可见到白色露水。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节前后,气温逐渐降低,夏季风逐渐被冬季风所代替,多吹偏北风,天气逐渐转凉,昼暖夜寒,更易达到形成露水的条件,因而露较多、较重,呈现白色,所以叫白露。
16.秋分
每年(9月22~24日)前后,太阳位置到达黄经180°时为秋分节气。是24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秋分”的意思是秋分这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白天和黑夜各12小时。“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以后,太阳光直射位置越过赤道,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气温逐渐降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都降到22℃以下,先后进入凉爽的秋季,北方冷气团势力不断增强,活动开始频繁,原先占据在大陆上的暖空气迅速南退,被北方的冷空气填补,因此,人们就有一夜冷一夜的感觉。
秋分时节,秋雨期已基本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雨量明显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旬平均降水量约20多毫米,比中旬减少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上海9月下旬常年平均降雨量为18.3毫米,比中旬的68.2毫米减少49.9毫米,开始出现“秋燥”的气候,所以,此时需要预防秋季干燥。
秋分以后,秋高气爽,蟹肥菊黄,是美好宜人的时节;秋分棉花吐絮,晚稻开始成熟,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季节。
17.寒露
每年(10月8~9日)前后,太阳位置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节气。是24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书中说,“九月半,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表示气温已经很低,露华渐浓,草木枯萎,这时露水已寒,将要结冰了,是气候逐渐转冷的季节。
“寒露”的意思是此时空气的温度比白露节气时的温度更低,原先地面上洁白晶莹的露水快要凝结成霜了。
“寒露霜降节,紧风就是雪”寒露时节,我国南岭及以北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此时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不断向南方侵袭,有些年份冷空气特别强,使江南地区气温降到16℃以下,形成“寒露风”,寒露风对南方的双季晚稻危害很大,造成空瘪粒而粮食大幅度减产。因此,要经常注意收听天气预报,预防“寒露风”的危害。
“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寒露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下,雨季结束,天气常是白天暖夜里凉,晴空万里,对秋收十分有利,所以此时,要趁晴好天气,抓紧收棉花,实现丰收到手。
18.霜降
每年(10月23~24日)前后, 太阳位置到达黄经210°时开始为霜降,是24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降霜是表征气温下降、促使近地面水汽开始冻结成霜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肌集解》书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可见,降霜是开始见霜的意思。“秋后北风紧,夜静有白霜”。霜降时节,气温已降得比较低了,此时,只要北方有较强的冷空气南下,气温将急剧下降,当地表面温度降到0℃或以下时,贴地层空气中的水汽将达饱和并凝华为细小的冰晶,形成白霜。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较大,“降霜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北方的黑龙江、内蒙一带,在9月中下旬就进入初霜期,南方的南岭以南地区要到12月才出现初霜。上海地区出现初霜一般在11月中旬,早的年份在10月下旬,终霜日一般要到次年3月下旬。霜的出现表明地面最低温度已降到0℃以下,对农作物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霜出现越早,对作物的危害越大,因为植株不但吸收不到外界的水分,连本身所含的水分也冻结成冰,这就会使农作物遭受冻害。
霜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气凝结而成的,所以,霜降并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大地将产生初霜现象。
降霜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干旱,降水已明显减少,空气比较干燥,容易引发火灾,因此,要十分重视防火工作。
“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霜降时节,晚稻已成熟,要抓紧收割,否则,遭雀害和落粒的影响,粮食会减产。
19.立冬
每年(11月7~8日)前后,立冬,太阳位置到达黄经225°时为立冬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立冬是反映季节变化的节气之一,我国民间习惯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肌集解》书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其实,我国幅员广大,各地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按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以候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的话,那么,“立冬为冬季开始”的说法只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已进入冬季,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景象,而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上海11月份前5个候的平均气温也都在10℃以上,最后一候才降到10℃以下,因此上海的冬季要到11月最后一候才开始。立冬时节,尽管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但由于夏半年地表储存的热量还有一定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天气晴朗无云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可此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天气。因此,立冬时节,天气时冷时暖,冷暖交替频繁,对人们的生活、人体健康以及农业生产都有不利影响,因此要多注意收听天气预报,根据天气变化调节衣服,确保健康,对农作物取防冻措施,防止发生冻害。
民间有“立冬无雨一冬晴,立冬有雨一冬淋”、“立冬若遇西北风,定主来年五谷丰”的说法,这说明立冬天气对以后的气候有很大影响,需引起注意。
20.小雪
每年(11月22~23日)前后, 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40°时为小雪节气,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十月中,雨下面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小雪前后,黄河流域一般出现初雪。不过,雪并非“雨下而为寒气所薄”凝结而成,而是在云内温度低于0℃时,水汽凝华在云中的微小冰晶上,增长为雪晶降落下来的。如果云下气温高于0℃,雪花在降落过程中,就会融化成为雨滴。
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小雪节气,四川盆地北部开始进入冬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已呈初冬景象。因为北面有秦岭、大巴山屏障,阻挡冷空气入侵,刹减了寒潮的严威,致使盆地“冬暖”显著。
全年降雪日数多在5天以下,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机会极少,即使隆冬时节,也难得观赏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迷人景色。不少年份,有些地方根本见不到雪的踪影。曾在四川长期居住过的诗圣杜甫,就有过“西蜀冬不雪”的感受。由于盆地冬季近地面层气温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积雪比降雪更不容易。偶尔虽见天空“纷纷扬扬”,却不见地上“碎琼乱玉”。然而,在寒冷的川西高原,常年10月一般就开始降雪了。高原西北部全年降雪日数可达60天以上,一些高寒地区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用“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来形容四川阴雨多、日照少的气候特色。而盆地小雪以后,则是一年中雾最多、日照最少的时期。冬季雾日可占全年之半,日照时数仅为全年的七分之一。
小雪期间,盆地西北部一般可见初霜,要预防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甘、阿两州北部,最低气温多在零下15℃左右,应该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
21.大雪
每年(12月6~8日)前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55°为大雪节气。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此时大地已披上冬装,天气更冷了,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节更大了,所以称大雪。
大雪时节,我国北方地区已是一片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江淮地区一般情况下,大雪时节降雪的日子还不多,当然有的年份强冷空气影响早,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也会在江淮地区出现。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严冬里如果有积雪覆盖大地,则为越冬作物创造了良好了越冬环境,如果雪少或无雪,越冬作物裸露田野,则易受冻害。但大雪时节并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农民朋友应抓紧时间为越冬小麦、油菜施好腊肥,贮藏的蔬菜和薯类要勤于检查,适时通风。
22.冬至
每年(12月21~23)前后,太阳到黄经270°时为冬至节气开始。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得到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少。过了冬至这天,太阳直射位置将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会逐渐增长了,所谓“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所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气候学上,冬至表示隆冬的开始,从今天起,就进入数九严寒了,今天是头九的第一天,过完九九八十一天,寒冬结束将迎来明媚的春天。另外,冬至时节的天气状况与整个冬季的天气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民间流传着很多气象谚语,如“干冬湿年”,“冬至无雨一冬干”等等
23.小寒
每年(1月5~7日)前后,太阳移达黄经285°时为小寒节气。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小寒还不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常处在“三九”前后。
俗话说:“冷在三九”,其严寒程度可想而知。华北一带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的说法,但今年这一说法有失灵验。近期北方无强冷空气活动,华北中南部地区的最高气温竟达到7~11℃,这在历史同期也是少见的。目前,北方大部麦区气温偏高,但由于冬小麦弱苗比例大,防寒保墒仍不能放松。
有关小寒的天气谚语如:“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小寒天气晴暖,预兆明春天气寒冷。
24.大寒
每年(1月20-21日)前后, 太阳移达黄经300°时为大寒节气。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的一个节气。大寒是表示寒冷至极的意思,大寒时节正处于四九,江淮一带,雨雪量比小寒时增多,常言道“雨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以及“三九四九冰上走”,正是大寒时节气候特征的写照。
武汉未来三天天气情况怎么样
读小学的时候,每逢放暑是我最害怕的时候,家里大人怕我出事不让跟小伙伴去河里游泳,外出又太热有中暑的风险,所以三伏天是最没意思的了。
因此每年暑我最盼着的就是秋天来临。因为常听妈妈说“秋风送舒爽,一天凉过一天”,所以我常想,立秋后好日子就来了。但事实上每年熬到立秋节气,发现天气一点都没变,反而是等到9月份开学的时候,真正的暑气才正儿八经的下降了,晚上睡觉开始需要盖被子了,而这个时候,节气已经来到了白露,早上的户外还弥漫着露珠。
现在细细想来,还真是应了那句“立秋不是秋,天凉白露后”的俗语,毕竟每年立秋的阳历日子比较固定,一般都在8月7日-8月9日之间。像2019年的立秋就在8月8日,三伏天有40天,而今年的中伏有20天,立秋来临时,尚处在中伏天,后面还有末伏;遇到三伏天有30天的年份,立秋也在末伏初期到来。所以每年的立秋节气到来,并不意味着天气马上就凉快了,还要有一段时间的热,这都很自然。
今年的三伏天已经快过去一半了,立秋的日子也越来越近,而今年三伏天结束的日子是8月20日,立秋发生在8月8日,中伏期内。农村老人说“秋后一伏是老虎”,那是很有道理的。不过秋后一伏对于庄稼的生长,营养的供给还是很有好处的,往往秋后一伏比较热的年份,粮食就容易丰收,颗粒长得饱满。
其实传统意义上的秋天应该分3个阶段,秋天里有6个节气,每两个节气为一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立秋和处暑这两个节气,称为“孟秋”。立秋后还处在三伏天内,酷热不会消散;处暑本就是“出暑”的含义,这个节气里炎热慢慢离开,但早晚凉爽,白天还比较热。
2、第二个阶段是白露和秋分这两个节气,称为“仲秋”。白露节气是正式告别炎热的时间,这段时间,才真正算得上一天凉过一天,早晨树叶上都是露水,也是小时候我们最喜欢的日子;到了秋分,时间已经来到阳历9月底,北方已经开始穿外套出行,南方地区可能从这个时候才正式告别炎热。
3、第三个阶段是寒露和霜降,称为“季秋”,这时候已经来到阳历10月8、9号,人们可能已经需要穿毛衣出行,秋天宣告结束;到了霜降,天气越来越冷,人们开始迎接冬季到来了。
由此可见,第一个阶段的“孟秋”,也就是立秋和处暑两个节气,虽然已经进入秋天,但天气依然是炎热的,尤其立秋节气期间,还没有出伏,天气最为炎热。而到了第二阶段的白露节气,天气才正式开始变得凉爽,并且一天凉过一天。
如果说孟秋时的夜晚只是感到舒服,没那么炎热了,那么到了白露,昼夜温差会进一步拉大,夜晚的气温会越来越低,睡觉的时候注意保暖,盖好被子。
不过根据我们每年9月份大学开学军训的经验,其实白露的白天还是很晒的,但与酷暑的热已经不同了,人体至少不会感觉到那么黏黏糊糊,而到了夜晚,气温一下子下降很多,这就是为什么这段时间的早晨会在户外树叶上有那么多露珠,就是因为白天的水蒸气会在夜晚凝结成水珠的缘故。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这句话的道理,立秋之后天气往往还会热上一段时间,也很正常。
(文/阿冰)
今年的天气过分炎热,以至于有好多人做梦都想着赶快进入秋天。季节的脚步不紧不慢,急躁的是人们一颗颗盼望的心。从今天起,还有十天就立秋了,再过四十天就将迎来白露的节气,只有从那时起,气温才能降下来,算真真正正进入凉爽的秋天,正如民间俗语所说的“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
今年的立秋是八月八号,立秋时正处于末伏开头 ,所以秋老虎的肆虐肯定非常猖狂,盼着立马凉爽想都甭想。今年的白露是九月八号,是在立秋之后的一个月后。只有进入白露,才能迎来真正的凉爽。因为只有温度降低,才有晶莹剔透的露水生成,否则大地一团火,温度依然不下去。有雨尚好,没雨的话,只有上面烤了下面烤,里面蒸了外面蒸,坐在暑热里继续煎熬吧。
所以,与其盼望立秋,还不如盼望白露呢 。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战败而退,开始被冬季风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步步南下,带来降温幅度,此时“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甚至你要添衣衫了。
想想看,事情的转换就是这样,前几日暑气弥漫,过几天已凉意习习,这时正嫌热心烦,过两天恐怕又冻的瑟瑟发抖了。三伏之时,热气最大,走到白露,热气减退,寒气却慢慢长大了。
“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满园生永夜,渐欲与霜同”。古人描写白露的诗句,透着着丝丝寒意,是不是与我们此时盼凉的心境一样呢?
昨晚在大街门口坐着乘凉,很多人都抱怨着说:今年的夏季真是草鸡人,让人感觉特别的难熬,这天热的不能用炎热来形容了,空气之中仿佛像是添加了些许什么物料,给人的感觉都是那么的粘稠、沉重,闷热的天气就像是人在火里炙烤着,感觉没法活了。东邻嫂子说:算计着还有十天立秋,立秋就不能这么热了,会凉爽了。可是吕大爷听后却笑着说“立秋不到秋,天凉还得白露后”。我听后赶忙问吕大爷这句花是啥意思,难道立秋了还会热吗?
吕大爷笑着说:立秋不到秋,天凉还得白露后,这是一句咱农村流传的俗语老话,都是老辈人经验的积累。别看立秋了,可是热时候还没过完呢,农村还有句老话说“三伏不进秋来到,大热还要在秋后”,意思也就是说,要是这立秋节气是在中伏阶段来到,那么即使立秋节气属于晚立秋,但凉爽的天气并不会真正的来到我们身边,因为这时期还是处在一年之中最为炎热的中伏,这秋老虎的威力也是极其厉害的,今年立秋是在阳历的8月8号,阴历7月初八,正好是处在中伏的末端,应了老辈的话,秋后肯定还会是热上很长一段日子的。要想真正秋高气爽的天气来到,那就得等到处暑过后到了白露节气,那才是秋高气爽的日子。
吕大爷还对我们这样说;虽然立秋之后的天气还会依然的炎热,但在一早一晚的时候刮起的风儿,还是能够让我们感觉到秋的凉意了。 这样的天气是正适合我们农田里面的作物生长。因为我们农田里的农作物处在正值生长旺季期,人们对于高温感到不适,而农田里面的农作物反而是需要有足够的温度才能生长的迅速,不然的话是很难成熟。所以,过去老人讲,立秋后在热上一段时间,那是对作物生长有利的,
最后做为中医的吕大爷还特意提醒我们,无论立秋过后怎么热,立秋后的总体趋势还是逐渐凉爽。与盛夏相比,即便是白天气温再高,立秋后通常在一早一晚也会越来越凉爽,早晚加衣切莫忘记。立秋后 养生 时尤其要注意调理脾胃、防秋燥,在饮食上要注意清淡,适当吃一些养阴润燥的食物。
“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意思很简单,就是说虽然立秋了,但是真正的秋天还没有到,要等到白露之后,天才能真正的凉下来。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呢?我觉得还是挺有道理的,只不过也不至于到白露之后才能觉得凉爽,立秋后只要没有秋老虎,都会明显的感到比夏天的时候凉快多了。
每年立秋之后都会再热几天,这已经成为惯例了,因为其实仔细的想起想一想,春夏秋冬4个季节中,好像只有夏天的时间比较短。从入伏开始,夏天就真正的来到了,最热的时候也就是三四十天,入伏在每年的时间长短都不一样,有时候是30天,有时候是40天,主要是看立秋是在6月份还是7月份。
如果是6月底立秋,那么从入伏开始算,一般就是30天的时间,也就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夏天可能还没有热够就立秋了,这个时候即使是立秋了,也不会立马变凉快,还是要再热个一周两周。
其实立秋之后天气炎热,对我们平常人来说可能不是件好事,谁都怕热,尤其是今年天气热的出奇,都盼望着赶紧立秋能够享受一下清爽的秋天,可是对于农民来说就不一样了,他们可能希望伏天能够更长一些,立秋晚一些,因为这样的话能够给庄稼更充分的生长时间,种的晚的庄稼也就会长得更好一些。
还有9天就立秋了,大暑是整个夏天最热的一段日子,过了这几天能稍微好点,但总归不是深秋,再凉快也凉快不到哪去,我们山东这边还好些,当然越往北会越凉快一些,像吉林长白山可是避暑的胜地,但是南方可能就比较遭罪了,从早上到晚上一整天都是闷热潮湿,衣服全都贴在了皮肤上。
不过这老话说的也真不错,白露之后很快就是中秋,中秋之后真正的秋天才会到来,不管是热还是凉快,只要庄稼能够长得好,也还算值得。
“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这句俗语的意思很简单,立秋以后还没有到真正的秋天,天气真正的凉爽下来已经到了白露以后了。立秋和白露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今年的立秋是在8月8日,白露是在9月8日,这也就意味着立秋以后还有将近一个月时间天气才会真正的凉爽下来。先抛开具体的分析不讲,笔者先要说明的是,在我国不同的地方能够表现出秋意的时间是有很大差异的,北方地区9月以后应该就会感受到天气转冷,南方地区到了十二月份都不一定能够感受到秋意。这句俗语是有一定的地域性的,主要适合在北方一些地区使用,南方地区则相对不太适用。接下来我们围绕“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这句俗语和大家分享一些东西,希望对大家有用。
“立秋不是秋”,立秋指的是天气会逐渐的变冷,这里指的是非常漫长的过程,并不意味着气温会立刻降下来。立秋以后才会到末伏,末伏是三伏天的最后一个伏天,其整体的气温还是非常高的。曾经就听人说过“秋后一伏是老虎”,意思是说如果秋后还有伏天的话,那气温就会非常的高,仍然要做好防暑降温的相关工作。对于农业生产来说,立秋以后的气温高一些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能够让其颗粒长的更加的饱满。很多人错误的认为,立秋以后气温就开始降低了,其实在立秋以后的三十天内气温还是非常高的。在我们当地立秋的时候就会有晒秋的习俗,人们会把在三伏天里没有晒的衣服统一拿出来晾晒,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下导致衣服发霉。
“天凉白露后”,白露其实才真正意味着气温开始降低了,在这个节气以后就会有露水出现。露水凝结就是气温降低的一种体现,空气中的水份遇到低温以后就会产能凝结现象,其会附着在花草上面。秋天其实大致是可以利用节气分为三个阶段的:一是孟秋,包括立秋和处暑两个节气。在孟秋这个时间段内气温还是比较高的,要注意好自己的防暑降温工作,不要让自己的身体受到高温的影响。二是仲秋,包括白露和秋分。在这个阶段气温就会真正的开始降下来,秋意就会慢慢开始出现了,要注意自己平时的保暖工作。三是季秋,包括寒露和霜降。这一阶段秋意浓浓,尤其是在北方地区气温就会下降的很厉害,早上起来也会慢慢的开始结霜。
“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这句俗语说的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其客观的描述了立秋以后的气温变化状况,能够给予我们实际生活很多的指导。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准确的预测天气变化了,这给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很大的帮助。在关注天气预报的同时也应该多去了解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一下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了解一下二十四节气命名过程中有哪些技巧后方法。通过不断的了解学习,我们才能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的更多,才能让它们在新时代散发出新光芒。
还有几天就立秋了,听着空调外机响动的声音,看着屋外灼人的阳光,想着 天凉好个秋 ,不免有些兴奋。但是,村里老人却说, 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 虽然从时节上来算,立秋之后已经暑去秋来,但是真正的秋天还没有到来。 那么,什么时候算是真正的秋天呢?什么时候除了暑去秋来,还能暑去凉来呢?
今年立秋的时间是八月八日,农历七月八号,凌晨三点十二分。 之所以可以那么精确,主要是根据24节气的计算方法,我们都知道节气主要根据太阳历,以太阳黄经刻度位置确定,每15°到达一个节气。 大暑是太阳到达黄经120°,立秋也是135°, 所以每年立秋的时间都差不多,在8月7号~9号。但是,因为农历的月亮历与太阳历不同,所以立秋的农历月份有可能在六月或者七月。当然,阴六月和阴七月立秋,对于作物的生长影响不同, 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
正如前文所述,立秋只是名义秋来,并非实际秋至。 今年立秋的时间,正处于中伏之中,不仅 秋后有一伏 ,而且还是 “一伏半” 。都知道 炎热不过三伏,三伏热不过中伏 ,中伏是最热的阶段,所以想要立秋之后就立刻能够凉爽显然做不到。但是,既然已经立秋,而且立秋计算方法又是根据太阳历来的,气温和季节都和太阳有关。立秋带来早晚凉还是显著的,“ 立秋早晚凉,中午汗湿裳” 。
其实,不仅是立秋的时候,暑气逼人,气温比较高,既然到了处暑,依然还有可能遭遇高温。 从节气的本身含义来看,处暑才是夏天暑热正式结束的时候。至于立秋与处暑之前,属于 争秋夺暑 ,名义已经立秋,实际上暑气还没有消减。“ 立秋不下雨,二十四个秋老虎” ,立秋的天气还会决定未来炎热的程度,如果不下雨,还有24天的炎热。有一点欣慰的是,今年是 早立秋,根据“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今年立秋之后应该比较凉爽。
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 立秋到来,寓意着季节的更替,但是要想要 天凉好个秋 ,还得等到白露之后。白露也是24节气之一,在处暑之后位于第十五个。白露的含义,就是说晚上天气较冷,已经开始有露珠出现,并且和立秋、处暑的早晚凉不同。“ 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可以直接表达这个含义,处暑的时候还能用凉水冲洗,白露之后已经不能光身赤膀了。 所以,要想要真的盼来凉爽的天气,立秋只是表面,白露之后才是阴气盛、凉爽至的日子。
综上所述,农村俗语“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用老一辈农民长期的经验,总结出不同节气的气候特点,可以说还是非常准确的。所以,想着立秋之后就能凉快的,再等一等吧,不过早晚凉还是有的。
立秋之后自然还是要再热一段时间的,立秋虽然在节气上来说代表着秋天的到来,天气将逐渐变得凉爽,但是在实际生活当中并没有想象的这么美好,有时候立秋后比立秋前还要热,“秋老虎”跟母老虎一样吓人,不过不同的年份,立秋之后的气温也不一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可能立马就凉快的像深秋。
农村老人们会说“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意思是说立秋了,但是真正的秋天并没有到来,一般要想天气凉爽一些,怎么也要等到白露节气之后。今年的立秋还有9天就到来了,是在阳历的8月8日,白露节气是在9月8日,这中间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如果说天气一直这么炎热,要热到9月8号,那还是有些夸张的。
不过一般来说,在立秋之后不可能立马就凉快下来,始终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就是立秋之后,中午头还是特别的热,跟立秋前没看有什么两样。但是一早一晚可就凉快多了,白天热的想跳海,晚上凉的要穿外套,这就是我们胶东初秋的日常。
这几天大家一直在讨论立秋之后会不会依旧炎热,还有一个多周就立秋了,前几天反正是特别的热,但是这一两天有所好转,我们居住在海边还算凉快,海边每天都像下饺子一样,到处都是大人孩子们在游泳乘凉。像很多南方地区,可能就没有我们这么了,还记得5月份的时候去广州,那边已经热得不行了,白天晚上一个温度,没有什么凉热之分,全天都是热热热。
所以说立秋之后是会继续也酷热还是会凉爽一些,这个没办法一刀切的说,各地的气候条件不一样。我们胶东这里估计今年立秋不会太热了,因为是早上三点多立秋,老人们都说早上立秋凉飕飕,但愿这个秋天没有秋老虎来袭。
有些老俗话流传下来有了一定的科学道理,他可以用一两句俏皮的话,就可以明了的,告诉我们节气天气的变化。就像农村俗话“立秋不到秋,天凉白路后”的意思是,过了立秋这个节气,并不是真正到了秋天,在早上和晚上的时候天气会变凉。
立秋后还会很热嘛
过了立秋这个节气,并不是直接到了秋天,就像立冬,并不代表着一定会天寒地冻,阿坤刚才查了一下8月8日的天气,相比之下确实温度降了一点,在我们豫北地区最高温度不超过35度,相比三伏天过后的天气,温度确实降了几度,但并不意味着会凉爽。俗话说“立秋之后冷嗖嗖”,立秋这个节气就是从夏季到秋天的过渡季节。
总之立秋过后,大部分地区还是很热,但是它是温度逐渐变凉的开始。 你说呢?
寒露的由来
武汉已进入秋分,秋季天气转凉,也正是感冒多发时段应特别重视养生保健,宜多吃酸性食物,如橘子、苹果、白梨、猕猴桃等,多食银耳、百合、蜂蜜、豆腐等有润肺功能。
武汉市未来三天天气预报
9月24日白天:多云,局部有阵雨,偏南风3级,25℃~35℃,中心城区26℃~36℃;
9月24日晚到9月25日白天:晴天到多云,偏南风3级,25℃~36℃,中心城区27℃~37℃;
9月25日晚到9月26日白天:晴天到多云,偏南风3级,25℃~36℃,中心城区26℃~37℃。
关于天气今天是秋分节气,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气温逐日下降。
秋分是夏秋的分水岭,秋分之后,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地区,先后都进入秋季,日平均气温降到22℃以下,我省一般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陆续入秋,不过今年此时“秋老虎”还在发威,大部分地区气候秋季到来的时间比常年推迟的可能性很大。
此时节雨水减少,晴天增多,常常是秋高气爽天气。在农业上,9月中下旬到11月上旬,我省进入秋收秋种时期,中稻、晚稻、棉花逐渐收获。
遵循秋分时节的特点,防秋寒和秋燥是养生要点,可以多食用一些甘润生津和润肺的新鲜果蔬,比如秋梨、百合等;还可以做一些慢跑、瑜伽等舒缓的运动项目来锻炼身体、抵御秋寒。
武汉未来三天天气怎么样?
寒露由来
每年的10月8日前后(10月8日~9日),太阳移至黄经19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的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此时期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度,暑气尚不曾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那么“寒露”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相关典故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从气候学上知,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天气常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一派深秋景象。在正常年份,此时10℃的等温线,已南移到秦岭淮河一线,长城以北则普遍降到0℃以下,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此时可见初霜。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已经开始飘雪了。我国大陆上绝大部分地区雷暴已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贵州局部地区尚可听到雷声。华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区则只有几毫米到20多毫米。干旱少雨往往给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带来困难,成为旱地小麦争取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常年寒露期间,华南雨量亦日趋减少。华南西部多在20毫米上下,东部一般为30至40毫米左右。绵雨甚频,朝朝暮暮,溟溟霏霏,影响“三秋”生产,成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伴随着绵雨的气候特征是: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阴天多,雾日亦自此显著增加。但是,秋绵雨严重与否,直接影响“三秋”的进度与质量。为此,一方面,要利用天气预报,抢晴天收获和播种;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取深沟高厢等各种有效的耕作措施,减轻湿害,提高播种质量。在高原地区,寒露前后是雪害最严重的季节之一,积雪阻塞交通,危害畜牧业生产,应该注意预防。
农事知识
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天气常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对秋收十分有利。我国大陆上绝大部分地区雷暴已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贵州局部地区尚可听到雷声。华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区则只有几毫米到20多毫米。干旱少雨往往给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带来困难,成为旱地小麦争取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海南和西南地区这时一般仍然是秋雨连绵,少数年份江淮和江南也会出现阴雨天气,对秋收秋种有一定的影响。
“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趁天晴要抓紧收棉花,遇降温早的年份,还可以趁气温不算太低时把棉花收回来。江淮及江南的单季晚稻即将成熟,双季晚稻正在灌浆,要注意间歇灌溉,保持田间湿润。
南方稻区还要注意防御“寒露风”的危害。华北地区要抓紧播种小麦,这时,若遇干旱少雨的天气应设法造墒抢墒播种,保证在霜降前后播完,切不可被动等雨导致早茬种晚麦。寒露前后是长江流域直播油菜的适宜播种期,品种安排上应先播甘蓝型品种,后播型品种。淮河以南的绿肥播种要抓紧扫尾,已出苗的要清沟沥水,防止涝渍。华北平原的甘薯薯块膨大逐渐停止,这时清晨的气温在10℃以下或更低的机率逐渐增大,应根据天气情况抓紧收获,争取在早霜前收完,否则在地里经受低温时间过长,会因受冻而导致薯块“硬心”,降低食用、饲用和工业用价值,也不能贮藏或作种用。
寒露时天气对秋收十分有利,农谚有:黄烟花生也该收,起捕成鱼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来。寒露属北方晚熟桃品种,成熟期在寒露前后,故名“寒露”。
节气饮食
寒露时节,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大枣、山药等以增加体质;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因过食辛辣宜伤人体阴精。有条件可以煮一点百枣莲子银杏粥经常喝,经常吃些山药和马蹄也是不错的养生办法。
寒露饮食养生应在平衡饮食五味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等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品。
自古秋为金秋也,肺在五行中属金,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体而耗伤肺之阴精,如果调养不当,人体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状。所以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肺)为宜。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
吃母蟹
俗话说“西风响,蟹脚痒”,天一冷螃蟹的味道就要“正”了。“九月团脐,十月尖”,寒露时节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等农历十月以后,最好吃的则要轮到公蟹了。但过敏体质、胃寒者及孕妇、高血脂者不宜吃蟹黄,另外要注意螃蟹忌与柿子同吃,以免生成胃石。
喝“寒露茶”
老南京有喝“寒露茶”的习惯。寒露前后正是茶树生长的极好时期。每年寒露的前三天和后四天所之茶,谓之“正秋茶”,秋茶中以正秋茶为最佳。寒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
节气禁忌
忌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
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将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
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忌凡补必肉
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它不仅有较高的营养,而且味美可口。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饮食清淡也不是不补,尤其是蔬菜类更不容忽视。现代营养学观点认为,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忌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荠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进补的佳品。
忌重“进”轻“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大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秘。故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忌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的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补不变,一补到底。
忌越贵越补
“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
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武汉已进入秋分,秋季天气转凉,也是感冒多发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保健,多吃酸性食物,如橘子、苹果、白梨、猕猴桃等。多吃银耳、百合、蜂蜜、豆腐等。能润肺。
:2010年09月24日白天:多云有局部阵雨,偏南风3级,25~35,中心城区26~36;
9月24日夜间到9月25日白天:晴到多云,偏南风3级,25~36,中心城区27~37;
9月25日夜间到9月26日白天:晴到多云,偏南风3级,25~36,中心城区26~37。
武汉市未来三天天气预报
今天是秋分节气。从秋分那天开始,气候主要呈现三个特点: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从赤道向南半球移动,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会越来越明显;昼夜温差会逐渐增大,幅度会高于10。气温一天天下降。
秋天是夏天和秋天的分水岭。秋分过后,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相继入秋,日平均气温降至22以下。一般来说,我们省的秋天是从九月下旬到十月上旬。但今年“秋老虎”依然枝繁叶茂,大部分地区秋天的到来很有可能比常年推迟。
此时雨天减少,晴天增多,往往是秋高气爽。农业方面,9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我省进入秋收播种期,中稻、晚稻、棉花逐步收获。
遵循秋分时节的特点,预防秋寒秋燥是养生的重点。可以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如秋梨、百合等。还可以做一些慢跑、瑜伽等舒缓运动,锻炼身体,抵御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