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影响 天气影响

欧洲天气预报数值模式_欧洲天气预报

tamoadmin 2024-09-19 人已围观

简介1.气象数值预报grapes的图使用的是世界时吗2.为什么过去数值预报水平北半球比南半球高1955年用图解法两层模式作出了500百帕24小时的预报。1959年底,开始用电子计算机制作亚欧范围和北半球范围的正压、斜压过滤模式的高度场数值预报。1965年春,国家气象局开始发布正压500百帕预报。1969年,资料处理、客观分析和预报的自动化方案初步试验成功。13年,开始用原始方程三层模式制作预报。到80

1.气象数值预报grapes的图使用的是世界时吗

2.为什么过去数值预报水平北半球比南半球高

欧洲天气预报数值模式_欧洲天气预报

1955年用图解法两层模式作出了500百帕24小时的预报。1959年底,开始用电子计算机制作亚欧范围和北半球范围的正压、斜压过滤模式的高度场数值预报。1965年春,国家气象局开始发布正压500百帕预报。1969年,资料处理、客观分析和预报的自动化方案初步试验成功。13年,开始用原始方程三层模式制作预报。到80年代初,从接收资料到填图、分析和输出预报图,实现了自动化,预报模式发展到多层原始方程模式,其中考虑了地形和非绝热加热等物理过程的影响。

气象数值预报grapes的图使用的是世界时吗

呃,试着回答一下吧。天气预报的话,现在更多的用的是数值天气预报,就是把今天的观测数据,放到模式里面,最后得到模式的结果,然后对这些模式结果再进行释用,得到对未来的天气预报产品。首先是这个观测数据,虽然现在的测站很多,而且随着自动站的建设(还有气象卫星等),数据越来越多(数据怎么样怎么用是另一个问题),但是也要看到站点的分布还是不均匀的,就我们国家而言西北部还是少的。我们国家的部分气象测站的数据还会参与国际的交换,这样我们也能拿到国外的一些站点的数据,拿到这些数据再进行数据同化,使得初始场和模式更加的“兼容”。然后就是数值模式,欧洲中心的模式结果,日本的模式结果,还有国家局的模式结果,貌似预报员都可以看到吧,(这个需要真正的预报员更正,我们本科实习的时候,貌似是这样的,不过只有气压差温度场等值线图),不同的模式会给出不同的结果。这和模式的动力框架和物理参数化方案都很有关系,所以才需要不断的开发模式。换句话说,数值模式只是对真实的大气的简单模拟,肯定有误差。还有就是对模式结果的释用,不同的预报员由于经验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看问题的深度会不一样。关于你给出的那个相差5-10度,我有点点好奇,因为据我所知,模式对气温这一物理量的预报还是比较好的,这个5-10度有点点小恐怖,不知道你一直比较的是哪个地区,用的预报产品是?

满意请纳

为什么过去数值预报水平北半球比南半球高

请问你是什么意思?准确率吗?

天气图是传统天气预报主要方法

所谓天气图就是标有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天气现象和气象要素的地图。天气图分地面、高空两大类。从天气图上可一目了然地年看到天气系统和天气的分布,知道冷空气、暖空气在哪里,哪里刮风下雨、哪里天气晴好。连续分析不同时刻天气图,就知道天气系统的移向移速,从而判断本地未来受什么天气系统影响,会出现什么天气。

数值天气预报是现代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遥感、计算技术和气象卫星资料的广泛应用,世界天气预报出现了新的飞跃,传统的天气图已被数值天气预报取代。所谓数值天气预报应用7个流体力学、热力学微分议程来描述大气运动规律,7个议程中含有7个未知数--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通过大型高速计算机求解方程组,获得未来7个未知数的时空分析,即未来天气分布。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开展数值预报业务,发达国家建立了全球和有限区域两种预报模式,计算机最高运行速度40亿次/秒。全还应数值预报模式垂直分层超过30层,水平分辨率60公里,预报可用时效中高纬10天,低纬5天。有限区域预报模式水平分辨率15公里,美国、德国可达2公里。

我国的数值预报曾经长期使用EC.T639等欧美国家产品 近年自主研发的GRAPES_GFS系统投入使用

在中国,1982年开展数值预报业务,每天制作北半球三天形势预报。1995年引进美国的Cray巨型计算机(峰值运算速度20亿次/秒)每天制作全球七天形势预报。19年起每天制作全球十天形势预报。目前全球预报水平分辨率120公里,有限区域预报水平分辨率55公里。我国气象体制分成五级:中国气象局、大区气象局、省级气象局、市级气象局和县级气象局,全国气象部门共有6万多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气象事业的主要差距是:

1、资料同化系统落后,气象卫星、商用飞机和天气雷达的资料尚未进入数值预报系统。天气雷达定量测定降水尚未开展,卫星云图还停留在看图识字水平上。

2、数值预报产品释用尚未形成业务。

3、天气预报重复劳动严重,主要原因是国家中心和省级气象台指导产品少、质量不高,指导不到位。下级台站为了服务,只能独立地制作长、中、短天气预报。

Bjerknes(1911)曾把数值天气预报归结为初边值问题:给定当前大气状态的初值和合适的边界条件,模式将能给出大气将来时刻的演变结果。初始值估计的越精确,预报的质量就越好。初始值的精确性直接决定数值天气预报的效果。

南北半球观测资料的差异性(北半球的观测资料,系统性、时空覆盖率、观测类型和数目都显然比南半球要好得多)导致了在数值天气预报中北半球的初始值比南半球的初始值更为优质,因此由模式给出的预报值也是北半球比南半球更接近“真实”状态。

补充:

初值场一般是由观测资料和模式给出的“模式”状态融合之后给出的。观测作为一个对“真实”状态相对忠实的记录,有着其“更接近真实”的优点,但由于其时间和空间的离散性和独立性,就其整体来讲是很粗糙的,不足以直接作为初值输入;而模式给出的“模式”状态,有着其物理上的动力过程和时空上的完整性,但由于仅仅是“真实”状态的近似,所以也就无法代替观测的角色。

为了把观测和模式所带来的两种不同但又互补的信息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既接近真实状态又包含内在物理过程的四维的“运动的物理图像”,就发展出了资料同化方法,即一种把各种时空上不规则的零散分布的观测融合到基于物理规律的模式当中的方法。

参考:

《大气数值模式及模拟》,王澄海等编著,气象出版社,2011年。